配置OMV
上一篇我们完成了OMV系统的安装,接下来主要进行一些初始配置并创建一个SMB提供给Windows PC挂载使用。
进入OMV系统后,输入前面创建用户名root和密码就可以登陆进入服务器后台。
OMV开启后默认会启动相关的进程,他是基于Debian的,可以使用linux相关的命令进行配置和维护。
首先可以运行 ss -tnlp
命令查看当前运行的进程监听端口,主要确认ssh
和nginx
都已经启用,后续可以通过SSH登陆进行维护管理。
然后确认nginx端口后就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 http://server_IP
进入OMV的Web管理界面。
如果安装时使用的DHCP,可以通过ip -4 addr
命令查看分配的IPv4地址。建议后续使用静态IP或在路由器上绑定IP,这样方便后续维护。
浏览器打开网页后,输入初始账号admin
,密码openmediavault
,就可以进入OMV管理界面。
进入后,首先点击右上角人像图标修改管理员初始密码,为了安全起见,建议设置一个强密码且不要使用root相同密码。
功能介绍
进入后可以看到左侧的功能菜单,后续大多数维护和功能设置都可以通过这些分类菜单完成。
- 仪表盘 可以在进入后看到一些系统的性能监控信息图表。
- 系统 可以配置系统设置,比如时区,语言,电源管理,证书,插件管理等。
- 网络 可以配置网络,包括网络接口,设置代理,防火墙等。
- 存储 可以配置磁盘和文件系统,包括设置硬盘,创建软RAID,创建共享存储等。
- 服务 可以配置开放的服务,包括SSH,NFS,SMB/CIFS,Rsync等,安装插件后的新增功能也会在这里。
- 用户 可以管理用户,包括创建用户和用户组,控制用户权限等。
- 诊断 可以查看系统的运行状态,包括查看系统日志,服务进程,性能统计等,可以在Web GUI上完成一些排障工作。
系统设置
关于日期和时间设置,可以使用NTP服务器自动同步时间,默认使用 pool.ntp.org ,如果访问这个NTP有问题或者当地有其他更好的NTP服务器,就可以选择 Date & Time 配置使用其他NTP服务器。
如果有安全需求,可以创建SSH密钥对来更加安全的访问服务器,并使用SSL对HTTP访问加密,当然在家庭局域网中也可以不启用,这里就简单讲一下SSL配置。
进入 System - Certificates - SSL,可以通过导入一个申请好的证书,提供受信任的访问,也可以通过 Create 创建一个自签名证书,自签证书一般在交互时会有风险提示。由于家庭内部使用这里就直接选择创建一个自签名证书。
Create进入证书创建页面后,首先选择密钥长度,可以设置为2048,也可以设置为4096,一般设置为2048也足够了,因为4096需要使用更复杂的加密算法,对性能会有一定影响,不过对于当今的硬件性能来说4096也是可以的。
然后选择有效期,由于家庭使用,直接设置10年,可以减少对证书的管理。
接着填入 Common Name 即证书的域名,这里直接填入 IP,如果想使用域名的话,由于没有正式的DNS解析记录还会涉及到hosts文件的修改。
其他内容则随意填写,选择国家后就可以直接创建了。
SSL证书创建完成后,还需要启用HTTPS并使用才会生效,进入 System - Workbench,勾选 SSL/TLS enabled,然后选择刚刚创建的证书,设置端口(默认443),如果不想允许使用HTTP访问,可以勾选 Force SSL/TLS。
设置完成后保存,需要点击右上角 Apply(对勾) 才会应用生效。生效后,就需要通过HTTPS重新登陆访问了,由于自签证书不受信任,需要在浏览器中确认或者添加信任之后进入。
然后我们可以进入 Update Management 对软件包进行更新,以确保系统安全。点击下载图标确认即可开始更新,有些软件包可能镜像仓库比较慢,可以通过设置代理来加快速度,或者耐心等候。
另外,如果担心稳定性问题或其他不确定因素,在更新前可以先备份系统,更新如果有异常可以进行恢复。
网络设置
然后对网络设置进行修改,这里主要修改网络接口,由于安装时先是DHCP分配的IP地址,为了方便管理,通常设置静态IP(也可以通过路由器进行地址绑定)。
选择对应的网卡,然后编辑修改,将IPv4设置为静态,填入IP地址,掩码和网关。还要在高级设置中填入DNS服务器地址,这里可以填入多个DNS服务器地址,以逗号或分号分隔。
网络配置修改后需要应用生效,生效后记得通过新设置的地址进行访问。
如果你需要使用代理,可以进入 Network - Proxy 进行设置。
对于进一步的安全配置,可以进入 Network - Firewall 进行,针对一些特定需求创建防火墙策略。
存储设置
在这里我们可以对硬盘进行管理,监控和创建软RAID等。
S.M.A.R.T (Self-Monitoring,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)监控可以监控硬盘的运行状态,对于一些硬件故障可以提前发现,如果支持的话建议打开。
在开始使用之前,我们需要先将硬盘挂载到文件系统中才可以进行后续操作。
这里我选择创建一个EXT4的文件系统。
关于不同文件系统就不过多介绍了,这里简单列举几种
- Btrfs (B-Tree Filesystem): Btrfs 是一个写时复制(copy-on-write)文件系统,支持快照、透明压缩、子卷、在线磁盘修复和校验和等高级功能。
- Ext3 (Third Extended Filesystem): Ext3 是 Ext2 文件系统的后继者,主要增加了日志功能,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。
- Ext4 (Fourth Extended Filesystem): Ext4 是 Ext3 的改进版,支持更大的文件系统和文件大小,提高了性能和空间利用率。
- F2fs (Flash-Friendly File System): F2fs 是为闪存存储设备(如 SSDs 和 eMMC)设计的文件系统,它优化了性能和寿命。
- Xfs (XFS File System): Xfs 是一个高性能的文件系统,支持非常大的文件系统和文件大小,以及高效的元数据操作。
- Jfs (Journaling File System): Jfs 是一个日志文件系统,它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,支持在线磁盘修复和恢复。
网页上的操作十分简单,添加之后选择文件类型再选择对应的磁盘,他就会自动创建一个文件系统。
完成后挂载上去,就可以使用了,记得要应用配置变更。
完成之后可以看到磁盘的一些信息,接下来就可以开始配置使用了。
进入 Storage - Shared Folders 进行配置,例如,我打算用来做Windows的网络存储,创建一个名为windows的share folder,应用变更后,进入 Services - SMB/CIFS 添加刚才创建的share folder,按需设置权限,如果不允许匿名访问,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创建用户用于访问认证。
进入到 Users - Groups 创建一个用户组,这里直接取名 windows 后续可以区分相关用户组用途,在 permission中记得要有 Read/Write权限,或者只允许查阅的话也可以设置Read-only权限。
然后进入 Users - Users 创建一个用户,设置密码,并加入刚才创建的用户组。
创建完用户后,回到 Services - SMB/CIFS 勾选enabled开启服务就可以开始使用了。
准备就绪后,回到Windows主机,可以直接在资源管理器中访问 \\serverip\windows
进行访问,也可以通过Windows映射网络驱动器添加一个网络位置更加便捷得访问。
最后,由于这样的共享会使用全部空间,但是实际可能会需要对不同的用户或不同的共享存储分配限额,那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个配置。
回到 Storage - File System中,选择你的共享磁盘,然后在上方点击 Quota 图标,就可以对这个文件系统进行配额管理。
在这里支持根据用户或用户组来进行划分,所以为了方便管理我们可以给不同类型的用户分组,根据用户组来分配空间,一方面方便进行规划,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同应用之间的挤占导致其他服务无法正常工作。
在对用户组设置了限额后,还可以再进一步对用户组里面的用户配额进行细化,避免一个用户占用了全部配额影响其他用户使用,设置完成后记得应用配置才会生效。
其他的设置方法都比较类似,就不再详细介绍了,可以参考官方文档进行操作。